医学科普与卫教信息
世界著名游泳選手飛魚身上的拔罐痕跡
自从世界著名游泳选手“飞鱼” 带着身上拔罐的痕迹,夺得金牌后,中医的拔罐治疗能治疗运动伤害与筋骨酸痛已经不是秘密。到底这个被西医仅仅视为“皮下出血”,甚至是“伤害”的中医传统理疗方法,源自何时呢?常见哪几种操作方法呢?有哪些禁忌呢?
我从事临床中医理疗已近二十年,接受理疗的人次也早已上万人以上。这系列文章整理总结我手边的资料,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看法。
拔罐疗法的教科书记载
笔者手边最早的五版教材针灸学,有关于拔罐治疗法的记载,里面有提到拔罐法(吸筒疗法)古称“角法”,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已经有记载,原本是用来治疗外科疮疡,用火烧后所产生的负压,用来吸血和排脓。
但随着历代医疗实践经验不断的丰富,材质方法的演进,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一般外科与内科。
由此教科书的记载看来,拔罐法是附属于针灸的正规疗法,这个观点在中医界是有共识的。
常用的拔罐方法
按照负压产生方式的不同,大略可分为火罐法和水煮法,到了现代还有抽气罐。
而应用时随着手法的不同,可以分为走罐、闪罐、刺血(刺络)拔罐(也就是俗称的拔罐放血)、针罐(针灸后在上面拔罐)
不建议进行拔罐操作的情况
- 高热、抽搐和痉孪发作时。应找清楚病因,针对性治疗,不建议单独使用拔罐。
- 有出血倾向的病人。例如:血友病(血小板凝集异常)。
- 严重的长年糖尿病患者。
- 严重肺气肿的患者,胸背部位。(有教科书这样记载)
- 体质太过虚弱,或有心脏疾患的患者。
- 开放性骨折,关节韧带断裂。
- 皮肤有严重感染、破溃,尚未弄清原因者。
- 孕妇的下腹部、下背腰骶部。
- 大醉、大病之后,或疾行后气血未定。
- 大血管分布部位,不建议吸太力。
拔罐是治疗手段,是针对病因,拟定治疗策略后,所采取的治疗行动。虽然常有神奇疗效,但千万不能一见有病,不加思考,便意图随便拔罐解决。未经正规训练的民众,务必在专业医师的陪同或指导下再进行。以免造成意料之外的状况,来不及应变处理。